【资料图】
头戴幞头、身穿圆领长袍、脚蹬高筒靴、手持琵琶、笛、笙、拍板、腰鼓……古典舞《散乐图》让辽墓壁画中的乐舞者“活”起来,尽显歌舞繁盛场景。6月4日,中国舞蹈家协会正式公布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评奖结果,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的原创古典舞群舞作品《散乐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散乐图》以辽墓壁画“散乐图”为创作基底,在深入挖掘丰厚的辽代乐舞文化的基础上,生动再现了古壁画中歌舞繁盛的场景与民俗文化,填补了辽代乐舞舞蹈作品创作这一领域的空白。
排练
汗水浇灌的“种子”开花结果
“这个奖项到来的那一刻,我最大的感受是满足和如释重负,这个奖项也为我们这一年半的努力和汗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散乐图》的表演者之一、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学生邓伊晗异常感慨。据了解,本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从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舞协团体会员、5个中直院团以及13个新文艺群体报送的185个作品中,最终选出47部作品入围此次终评,角逐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散乐图》在群芳竞技、强手如林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最终与北京舞蹈学院选送的《骏马图》《觉》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
群舞《散乐图》由北京舞蹈学院田湉与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张蕊、蒋树栋共同编创,表演团队由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组成。《散乐图》编导之一、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蒋树栋告诉记者,这部作品从2021年7月份开始采风组建团队,10月份进行音乐、服装、道具、妆发的研讨并开始制作,“2022年3月份,因为疫情影响,我们只能在线上进行排练、试动作,就辽代乐舞的舞蹈风格进行研究和修改,到6月份才开始线下集中排练,到去年下半年最终定稿。”2023年初,《散乐图》登上央视“古韵新声”节目和辽视春晚,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作为群舞,两个多月的线上排练的难度难以想象,但是表演团队的同学们不畏辛苦、刻苦训练,对每一个动作持续反复地修改、完善、提升,使作品日渐成熟,直至成为精品。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学生赵睿琪兴奋地表示,“获奖真的太高兴了!之前付出多少努力都值得。”
创作
细节创新“从无到有”
提到古典舞女子群舞,人们会想到柔美婀娜、仙气十足,但《散乐图》的17位女孩子表演得遒劲有力、张力十足,令人眼前一亮。蒋树栋坦言,《散乐图》舞蹈的形象塑造和服饰主要以辽墓“散乐图”壁画为原型,“创作的最大难点是辽代乐舞的文字史料和图片资料留存很少,没有人知道它的形态和审美是什么样。通过壁画,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舞者手搭在前额的动作和七名乐手站立吹奏的形态,所以舞蹈编导团队只能发挥想象空间,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把它‘无中生有’,这也填补了辽代乐舞这一空白。”
据蒋树栋介绍,《散乐图》的编导们查阅了大量辽代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现存的文字记载,设计了肩部的抖动、腕袖的绕收以及半脚掌碎步等舞蹈动作。为了追求时代属性和现代审美的和谐统一,该舞蹈的道具装置以辽三彩的黄、褐、绿三色为主要元素,绘有牡丹图,华丽又不失典雅。服装上为了突出美感,舞者的裙子背后装有鱼骨。另外,舞蹈中的五个乐手虽然并非真正演奏乐器,但她们都接受了专业的器乐指导,“这样的表演在观众看来才不违和,真正融入舞蹈中。”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王海峰表示,“此次获得荷花奖对我们舞蹈学院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未来我们将聚焦更多本土传统文化,不仅仅创作单一的舞蹈作品,我们还延伸到舞剧等艺术作品进行创新创排。”
未来
以“荷花奖”为标杆打造精品
除了群舞《散乐图》获得“荷花奖”古典舞奖,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古典舞双人舞作品《那时花开》也入围终评,两部作品在本届“荷花奖”大放异彩,开创了沈阳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发展的新里程和新高度。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冯志莲表示,此次获奖对学院意义深远,可以说在舞蹈人才培养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对我们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次充分的肯定,沈阳音乐学院始终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立足对辽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演绎,探索出一条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舞蹈艺术精品、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艺术创新之路。”冯志莲坦言学院一直用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冲击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赛事,“沈阳音乐学院努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和深入探索,此次获得荷花奖对学院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我们也将以此为标杆,围绕本地传统地域文化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奋力谱写文化传承发展的沈音篇章。”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宁
沈阳音乐学院供图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