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笔记侠
来 源:笔记侠(ID:Notesman)
前几天,“穷思竭虑”这个词上了微博热搜。它指的是,我们反复在思考一些不好的事情或对未来的担忧。
(资料图片)
这种思考模式,会不断拖累你、消耗你,陷入精神内耗。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朝着目标,行动起来。
我们永远不会做好准备,
想到就去做
1. 与其焦虑徘徊,不如及时行动
焦虑,来源于我们想要达到的,与当下所产生的差距。
我们每个人,都被焦虑裹挟着,困在原地无法自拔,导致身心疲惫不堪。
就像有位叫Matina的读者留言说到:“今年好像聚焦了所有的焦虑:结婚焦虑,30岁焦虑,职场焦虑,攀比焦虑等,每天还要接触短视频带来的各种焦虑: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就业率低下。”
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行动,是缓解焦虑的良药。
就像清华教授彭凯平所说的:所有的焦虑、徘徊、恐惧,其实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解决。躺在床上,躲在家里,在那胡思乱想,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作用。
只有行动起来,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不再被未知的恐惧支配。
举个例子:导演李安当初在拍电影《喜宴》的时候,因为手头的预算不够,便犹豫要不要拍下去。
侯孝贤导演知道后,便鼓励他说,没有谁在一开始拍的时候钱就是够的,但只要你开始拍了,才可能有结果。
最后,《喜宴》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李安凭借该片获得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世上许多的事情就是这样,不管计划再精细,想得再周全,都无法预测到整个项目和事件的所有发展。
更何况在节奏如此快速的今天,机会是不可能留给你太多考虑时间的。但你只要做了,就一定会有“结果”。
再举个例子,李子柒在早期做视频的时候,没人教她,她就一点点摸索。没人专门跟拍,她就自己用手机一遍遍地调整角度。一个人扛着三脚架,山上山下来来回回地折腾。
日子从无到有,凭的就是这股“说干就干”的利落,她用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短视频领域——古风美食。
当你被某件事折磨得死去活来,无比焦虑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去做,在行动中印证自己的想法。
2. 方向大致对了,就先干起来
在正式行动前,我们的潜意识里往往会有个隐含假设:只有万全准备,才会取得好结果。
这个假设就容易导致你一直停留在“伪准备”的阶段。
你总觉得准备还不够充分,担心如果就这么行动了,一定做不好事情,于是就一直在准备。
其实,世界一直在变化,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准备。
只要方向大体靠谱,就可以先干起来,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
2018年,得到推出了一本新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在商量发布会的地点时,一个同事(潘达)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接地气点,菜市场吧,哈哈。”
本来就是为了活跃气氛,没想到大家全都当真了。同事们纷纷表示,这个想法太棒了。
于是谁提出的谁干,潘达莫名其妙地就接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月内,找到合适的菜市场,举办“菜市场遇见经济学”艺术展。
这时候,换做一般人,第一反应也许是:这……这怎么可能?
而潘达不一样,虽然她还不清楚怎么做这件事,但马上就开始着手做必须做的事,比如找菜市场负责人聊合作的可能性,找能接触到的艺术家聊这次展览的创意。
在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她渐渐知道了组织这场活动的大体方向。
最后的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她谈下了世界范围内享誉盛名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并请到八位当代艺术家到现场做展。
不仅如此,他还说服摊主们进行Cosplay,一个卖牛肉的大姐扮演了亚当·斯密,卖蔬菜的大叔扮演成李嘉图……
这中间当然有非常多的挫折、失败。但回过头看,这件事最终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功劳无疑来自潘达的工作习惯:先行动,边做边瞄准,边做边完善。
3. 不怕失败,才能勇于行动
执行力差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完美主义,他们的理念是“要么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要么就什么也不做。”
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容易让人陷入没有止境的准备和设想中,走向执行力高效的反面。
而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要降低预期,意识到失败是成功的必然要素。
今年4月份,SpaceX公司发射的星舰,升空4分钟后,爆炸解体。
很多人都替马斯克感到惋惜。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火箭爆炸那一刻,现场工作人员却纷纷鼓掌、叫好,甚至还有人开了一瓶香槟庆祝。
为什么?
因为在马斯克的认知里,多出来的4分钟,不仅不是失败,而是火箭迈向太空的一大进步。
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勇于行动,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总结,最终找到成功的密钥。
4. 高手,都是在行动中产生
“如果这事成不了,那不就白干了”,这是很多人在做事前的心理活动。与此相对的是,有的人先上手搞出一个雏形,然后再一步步慢慢前行,这往往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
曾经一位国内有名的作家来学校开讲座,讲座的主题是关于创作与写作。
提问环节中,有一位学生问:普通人怎么做才能成为小说家?
这位作家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今天你回到宿舍,打开电脑,点击一个叫word文档的东西,然后敲下第一个字,你就已经是小说家了。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其实仔细领悟之后,非常深刻。
如何成为一位小说家?关键不在于方法,而在于行动。
最近,短视频中有一个特别火的系列叫“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很多人在出名之前,都是在默默地行动,最后因为一个偶然因素爆火起来。
我们现在看那些写文章写得特别好、拍视频拍得特别棒的人,会觉得他们的能力超强。
但是,不管是写文章还是拍视频,都是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手到熟手的蜕变,而这条路没有捷径。
拥有行动力的3种方法
1.目标越清晰,行动越有力
我们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大脑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我们所面临的选择题太多,选项也太多,而且因为我们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所以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
如何才能让大脑更清晰?
《认知觉醒》这本书里,给到一个笨办法:写下来。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将纸页对折;
第二步:在上方写下当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清空大脑,按权重将列出的事项标上序号,这样,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地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然后在底部统计“计划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这样,时间也变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一天过后,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统计,时间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行动时,最怕模糊,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存在,我们就需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而做选择是一件非常耗脑力的事情。
但“写下来”这个简单的动作,会把我们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和念头全部倒出来后,这样一来,我们在执行中就不需要花脑力去思考或做选择。
这时,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把计划做得这么僵硬,会不会让自己变得很死板?
事实上并不会,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如果当天计划有变也没关系,有了这份预案,你能够在处理完临时任务后,把自己迅速拉回正轨。
但如果没有这份预案,你极有可能在目标和时间都模糊的情况下,选择娱乐消遣。
2. 做一个不计得失的“傻瓜”
很多执行力差的人,其实都是很精明的人。为什么?
因为他们在行动前,会先思考2点:
一是凡事必须在看到明确的结果后才行动,如果前景不确定、不明朗,即使别人说得再有道理,也不愿意投入;
二是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不能让自己快速发生变化,就不是最优的,所以要不断寻找,这样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因为这样的思考惯性,往往在行动中会让我们陷入骑墙困境:一件事坚持了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就会犹豫是否放弃。
事实上,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因为在做成一件事之前,我们眼里的世界是二维的、扁平的。然而,在主动做成一件事情之后,我们就能够从侧视的角度,看到三维的、立体的世界,注意到人与人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别。
在立体的世界里,处于高层次的人和处于低层次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往往有天壤之别。
比如《刻意学习》一书是这样描述:你觉得学历没用,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学习对你的生活轨迹能带来多少改变;你觉得锻炼身体没有用,正是因为你不去运动,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价值……
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这些东西在他们眼里确实没什么用,因为人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过的事。想要打破这个悖论,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断。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3. 知行合一,在行动中提升认知
细数这世上的难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条。
有太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阅读了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却始终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动。
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担心方法不是最优的,贸然行动会走弯路等,殊不知,这样的观望、等待本身就无效率可言。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知而不行”的现状?
第一,不要停留在“满足于拥有或知道”的阶段。
当我们下单买书的那一瞬间,感觉特别棒,就像已经拥有这些知识一样,但收到书后,可能也就是简单的翻一翻;
当我们领悟“一天不看手机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时,头脑一下子就清醒了,对手机信息的危害看得无比通透,然而没过几天,再次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又会把书放到一边,掏出手机开始玩。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第二,不要想着一开始就做好。
万事开头难,即使我们学习了很多道理和方法,但一旦做起来,往往就会各种出错。
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害怕被嘲笑、害怕自己的形象被破坏、害怕方法错了,可能就放弃了。
其实,我们应该学会用成熟的心态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通过持续练习,消除“知”和“行”之间的鸿沟,体验到“做到”的快感。
做大事者不纠结,
成大器者不磨叽
有一句话说得好:“做大事者不纠结,成大器者不磨叽。”
但凡能成大事者,总是能做到知行合一,而平庸者却在“知”与“行”之间,筑起了一条万里长城。
所以,实现理想最快的捷径,就是明确自己想要的,坚定自己选择的,说干就干,从不犹豫。
要知道,我们永远也不会“准备好”,但我们可以做到,听到内心的召唤时,就立即起跑。
这时候,你甚至会发现命运的奇妙之处——跑着跑着,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靠近你苦苦寻找、想靠近的那个目标。
人生,归根结底就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
很多时候,平庸或者优秀,都潜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动里,最重要的不是你曾经想到过什么,而是你最后做到了什么。
定好方向,跑起来吧,不要害怕失败,成功的密匙就在行动中。
参考资料:
[1].《认知觉醒》,周岭著
[2].《没有执行力,再完美的计划都是空谈(3点建议)》,插座APP
好文推荐:
《凶猛的安徽人》
《一年狂赚600亿,浙江这个村赢麻了!》
《任泽平重磅演讲:中国经济十大新机遇》
《<长安三万里>:原来小时候背过的诗,都是长大后才懂的…》
《为什么厉害的老板,都爱读<道德经>?》
排版| 米小白
编辑| 米禾轮值主编| 夏昆
决策视点(ID:jueceshidian),正和岛旗下第一原创阵地!拥有近40万高端政商用户,聚焦有思想性、洞见性原创内容,打造一片“思想后花园”。